在安吉溪龙乡,有一个小山村,叫黄杜村。改革开放初,山多地少的黄杜村是浙北山区出了名的贫困村,集“老、少、边、穷”于一体,是一个人均耕地还不足7分的穷山村,粮食产量低,农民收入少。村民宋昌美刚刚嫁到村里时,夫家买不起鱼,只好用木头刻了一条放进餐盆,算个大菜,图个菜头。
穷则思、思则变、变则通,如何能使黄杜村脱贫致富呢?
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黄杜村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。1981年,安吉县林科所工作人员刘益民、盛振乾在做茶叶普查时,在海拔700米的山顶上发现了新的野生茶叶物种,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安吉白茶。调查研究后他们发现,安吉县尤其是溪龙乡的土质、气候、温度、海拔等各方面都非常适宜白茶生长,建议当地政府推广种植。盛振乾还于1987年在黄杜村种下1.1亩茶苗,这便是黄杜村出产的第一批安吉白茶。随后,安吉县茶叶科研部门建议溪龙乡党委、政府推广种植安吉白茶,黄杜村也成为全乡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
“吃螃蟹”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。1995年,溪龙乡决定建设千亩白茶基地。然而应者寥寥,虽然农业专家一致认为黄杜村适合种植安吉白茶,但是茶树从种植到产出需要3—5年,后续销路也是问题,因此任凭乡干部跑断腿、说破嘴,老百姓仍无动于衷。
村民不看好,怎么办?“没钱买茶苗,乡政府就给补贴;不懂技术,便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、浙江大学请来专家手把手教。只要来参加培训,每人每天还有十块钱的补贴。”
一时间,村民的种茶热情被点燃,从不愿种到一村一户抢着种。到2002年底,黄杜村的白茶面积达到5200亩,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不足1000元一下子增加到了7000多元。白茶产业迅速发展,溪龙乡逐渐成为安吉白茶的主产区、名茶区和原产地,并获得“安吉白茶第一乡”的称号。黄杜村一举脱贫致富,成为富裕村。
2003年4月9日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黄杜村考察,给予安吉白茶“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”“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”的高度评价,这大大激发了黄杜村村民种茶致富的动力。
数年来,凭着这股山里人的韧劲,黄杜村村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。如今,黄杜村经营茶园面积5万亩,年产值4亿元,人均收入达4.9万元。